10月18日,中國園藝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青島召開,在開幕式上舉行了第五屆華耐園藝科技獎頒獎儀式,我校設施園藝與蔬菜生理生态團隊的“利用植物間互作效應緩解蔬菜連作障礙的研究與應用”獲此殊榮,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鄧秀新院士、李天來院士、中國園藝學會理事長、國家大宗蔬菜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杜永臣研究員為獲獎者頒獎。
“華耐園藝科技獎” 是2012年由中國園藝學會和北京華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設立,旨在為了加快我國園藝科技發展,經科技部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批準的社會力量獎勵項目,獎勵在國内園藝科技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成果,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不超過16個項目,包括蔬菜、花卉、果樹和西甜瓜。今年蔬菜4項,果樹8項,花卉2項,西甜瓜2項。
我校設施園藝與蔬菜生理生态團隊一直從事蔬菜連作障礙防控及土壤健康保持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主持國家基金項目11項,承擔國家支撐計劃專題、“973”專題、國家星火計劃、省重大攻關、國家大宗蔬菜産業技術體等項目,曾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5名)。該項獲獎成果主要科技創新為:(1)蔬菜作物連作障礙機理:明确了連作和自毒物質對黃瓜根際微生物菌群的影響,揭示了根際微生物變化與連作障礙發生的關系,完善了農業系統中根際微生物調控的植物-土壤反饋理論。博士論文“連作黃瓜土壤生态環境特征及對黃瓜生長的影響” 2014年獲教育部全國百篇優博論文提名。(2)利用植物間互作效應建立生态栽培模式7套:從唇形科、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百合科的多種植物中篩選出了番茄、黃瓜、西瓜等作物合适的伴生、填閑作物;建立了具有促生控病作用的生态栽培新模式(如分蘖洋蔥伴生番茄、小麥填閑種植黃瓜),破解了設施蔬菜輪作難的問題,同時實現了減肥減藥,為蔬菜産品安全生産提供了新途徑和新思路。并在黑龍江、吉林、遼甯、山東、河南等地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好的生态效益和經濟效益。(3)植物互作種植模式的控病增産機理:闡明了多樣性種植對蔬菜作物根際過程的影響,發現輪作、伴生(套作)、填閑等多樣性種植方式能增加根際微生物多樣性、提高根際微生物豐度和活性、改變根際微生物菌群結構;率先發現微生物介導的植物-土壤正反饋作用是設施多樣性種植提高生産力的因素之一,證明了叢枝菌根真菌網絡介導的物質轉移在分蘖洋蔥促進番茄生長、提高了磷吸收中發揮了作用。從根際生物學角度豐富了多樣性種植的控病增産機理。
該成果獲得授權專利8項、建立地方标準2項;在國内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154篇,其中SCI收錄69篇(累計影響因子111,單篇最高引用105次),有1篇論文為ESI高被引和熱點論文,全國百篇優博論文提名論文1篇,有2篇論文獲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出版專著4部。